信息来源:常州学习平台 发布日期:2024-07-08 18:02:36 点击量:9336
《新青年》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,是陈独秀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并主编的综合性文化月刊。《新青年》倡导新文化运动,提倡民主与科学,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,成为宣传马列主义、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。
1923年5月下旬,瞿秋白赴广州参加筹备中共三大。其间,瞿秋白接手《新青年》主编,并将其改为季刊。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举行。6月15日,《新青年》季刊创刊号于党的三大期间在广州问世,并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。
创刊时,编辑部几乎只有瞿秋白一个人,他不仅要组稿、编稿、写稿,同时承担美术设计、校对等工作,此外还要经常跑印刷厂。《新青年》季刊刊名是由瞿秋白自己动手题写的,封面也是他自己设计的,封面的中心根据1923年出版的《社会主义新闻》所刊宣传画修改。画面上,一只有力的手从监狱高墙安着铁条的小窗口里伸出来,手里握着鲜红的、飘展的绸带。铁窗下是“革命党自狱中庆祝革命之声”的字样。上方“新青年”三个字略带魏意,刚劲而秀美。庄重而又别致的封面特别引人注意。
《新青年》季刊第一期刊出15篇文章和诗歌,其中瞿秋白撰写的文章就有6篇。此外,他翻译的《国际歌》歌词配曲谱和他创作的《赤潮曲》也在创刊号上发表。《赤潮曲》的歌词“赤潮澎湃,晚霞飞动,惊醒了五千余年的沉梦。远东古国,四万万同胞,同声歌颂神圣的劳动。……捶碎这帝国主义万恶丛。……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劳工。何论黑,白,黄,无复奴隶种。从今后,福音遍被,天下文明,只待共产大同”,可谓激情澎湃、慷慨激昂。《赤潮曲》颂扬的正是无产阶级的劳动光荣,以及实现世界平等的美好心愿。
《新青年》季刊从1923年创刊到1926年因北伐战争终刊,一共出版了5期。瞿秋白指出:“报纸宣传工作和打仗一样,必须做到知己知彼,每天都要了解敌友我的动态和思想。”为此瞿秋白在工作中特别注重策略性和斗争性,并有计划、有目的地开辟各类专栏,如在《新青年》季刊上开设“共产国际号”“列宁号”“世界革命号”,集中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,其中译文40篇,占总篇幅的34%。通过编辑《新青年》季刊的“共产国际”专号,瞿秋白展现了其广阔的国际视野,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和实践引入中国。
作为党内重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家,瞿秋白利用自己作为党报党刊负责人的独特优势,长期从事党的理论政策宣传工作,分析革命的现状与走势,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斗争方向,在当时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《新青年》季刊不仅是瞿秋白思想发展的重要舞台,也是他革命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他在《新青年》季刊上发表的文章不仅是理论探讨,也是对当时革命实践活动的指导和总结。
瞿秋白还主导对原来的作者群进行了“大换血”,除陈独秀,蒋光慈、张秋人、李季、郑超麟、任弼时等成为主要撰稿人,使《新青年》季刊成为聚集革命同志、交流革命思想的重要场所,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人同时还具备另一重身份,即早期中国共产党内少有的理论宣传中坚力量。正是在这些以《新青年》为阵地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参与推动下,《新青年》党的理论宣传刊物属性得以不断凸显,继而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。也正因为此,瞿秋白得以广泛传播革命思想,团结革命力量,推动了中国革命和文化的进步。